人際舒適心理學

那些愛發脾氣的人,原來是因為….

這本書日由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帝三所寫。

你是個時常為人際關係所困擾,感情受傷的人嗎?如果是,那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。

在書中,你會看到有50多年諮詢新經驗的教授,如何將精神分析的視角運用到各種人際現象中。它以大量諮詢故事為例,穿插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。時而帶你看看自己,時而帶你看看對方,幫你清理人際關係煩惱背後的真相。

這次的分享重點:「那些在生活中,愛發脾氣的人,都是因為什麼?」

<現象>

你一定遇到過類似的人,生活中,他們對家長不滿,覺得都是原生家庭牽絆了自己;

學習中,他們埋怨老師和同學,覺得是周圍的同學和不關心自己的老師影響了自己的學習;

工作上,他們埋怨主管,覺得問題和錯誤都是主管的錯誤指揮造成的;

等它們上了管理崗位,哪怕只是個小組長,他們也會抱怨下屬和同事,覺得他們沒有能力,無法配合自己的工作。

這種現象你一定見過,你也一定聽過不少,甚至可能你就是其中一員。

但是,覺得周圍人無能,覺得周圍人很差勁,其實就是氣憤自己無能,只不過是周圍代你受過了而已。

你自己內心之中有未被滿足的願望,但是自己並沒有意識到。

研究發現,人們總是能感知到別人因為不能實現願望而不滿和焦慮,但卻很難發現自己因為無法滿足自身欲求不滿。

如果一個人感到焦慮,產生莫名的不安,說明在他的意識盲區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,當前所感受的焦慮和不安,其實並不是問題的根源。

在焦慮和不安之後,它會通過周圍的人感受到自己的不滿,同時開始對周圍的人發洩不滿。

問題往往很簡單,其實就是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到周圍的人身上而已。

<解決之道>

總是感慨、埋怨周圍的人並不能解決問題。想要解決人際關係中的不滿,就要發現自身根本的欲求,然後去滿足它。

研究發現,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滿足的期待或是自我沒有實現的願望,這些其實本人很難發現。

也就是說,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心存在這樣的期待和願望。人們可以快速的發現沒錢、生病、天氣惡劣,但是卻很難發現自己心情惡劣的原因。

如果你的根本欲求未被滿足,你真的很難發現自己心情惡劣的原因,因此才會對周圍的人的言行舉止感到不滿。

但是如果這個人實現了自我,那麼周圍的人即便沒發生任何改變,它的不滿也會消失。如果因願望沒有實現而感到不滿,那麼只要實現了這個願望,人際關係就會變得順暢。

美國某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,出於成長性動機行動的人不會依賴別人,所以一般不會成為矛盾體,也就是同時擁有愛和憎恨兩種情感,不安引起的敵對意識也會減少。

<問題核心>

問題的關鍵,還在於你自己。

就像前面說的,如果這個人實現了自我,那麼周圍的人即便沒有發生任何改變。他的不滿也會消失。

這樣的結果就是越來越清楚真實的自我,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越來越了解自身的優點、未來空間和發展方向。

所以,如果你常常對周圍的人有看法,那麼本質上是你對自己有看法,你總覺得別人有問題,那麼本質上是你自己的問題。

比如,有的人在公司遭遇挫折後,會回到家裡批評家人和孩子,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現。

只是更多情況下,我們的欲求是隱形的,我們根本無法意識到,所以我們對外界的憤怒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爆發。這種情況下,只有努力奮鬥,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實現心中的目標,才能減少情緒宣洩。

<總結>

你對周圍的人不滿,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不滿。你恨的不是別人做不到,而是別人不能符合你的心意去做而已。

今天就分享到這裡,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。 

【讓自己比昨天更好,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】 

我是言跳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