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又在造白日夢了,呵,整天在想為什麼有錢的人只屬於少數!? 為甚麼他們能比大部分人擁有更多資源,更容易成功呢?如果不是靠父輩,也跟智商沒有關係,他們是如何做到比一般人成功呢?
然後我從一本書《心態致勝:全新成功心理學》找到答案:
他們都大多數擁有成長型思維,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?大名鼎鼎的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. Dweck,她的著作《心態致勝:全新成功心理學》提出了成長型思維理論,她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研究,發現人有兩種心態,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-set ,另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-set,在帶領大家了解這兩種思維有何不同之前,先說一下她的研究結果;她觀察班上成績最好的20%學生,往往都是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,就算成績一開始很差的學生,經過一段時間用成長型思維方式去訓練,最後都會變成成績好的學生,很神奇吧,對嗎? 以下我們就來拆解,這兩種思維模式有甚麼行為特點。
思維模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後果:固定型思維 VS 成長型思維
固定型思維 Fixed Mind-set:
它相信能力、智力等等都是固定和天生的,努力不能改變甚麼;固定思維模式對每一個信息有一個強烈的評估,如果結果好的話,他們就會反應積極,結果不好,就會逃避去做,認為做自己不擅長的事,只會浪費時間及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蠢,獻醜不如藏拙;採用這思維模式的人,會偏向不去學習新的東西,同時害怕失敗,因為失敗讓他無地自容,盡力地避免自己犯錯。
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-set:
相信任何技能、智力及才能都可以努力得到的,『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』,沒有笨和聰明的分類,只有好愛與不好愛的分別,結果是更願意冒險,樂於走出舒適圈,常挑戰自己不會的事,更願意學習,不怕失敗,只是設法從錯誤中不斷地修正問題,以致容易達成目標。五個運用“成長型思維“成功的例子:
- Michelle Obama(奧巴馬太太,前第一夫人):她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,給人感覺很聰明能幹,但你也許不知道,當年她選擇這學校時,她的升學顧問是這樣對她說的『Michelle, 你高估自己了,這學校是不容易進去的,你根本不是讀普林斯頓的材料,你放棄吧,選擇其他學校吧”,結果如何?她沒聽勸告,最後憑著自己的努力,不僅考進這大學,還以first hon成績畢業,最後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。
- 馬雲:現在大家都在談論他是天才,他顛覆了世界的商業模式,也許你不知道,他之前的本業的英文老師,剛創阿里巴巴時,是沒有人看得起他,創業三年都沒甚麼起色,身邊人質疑他說『你的商業模式是行不通的,甚麼叫互聯網?沒有人懂,也不會有市場』,但他選擇相信自己是可以的,一步一步學習相關知識,也一步一步實踐,最後『阿里巴巴』的成功說明了他的成長型思維給了他甚麼。
- 攝影家辛迪.謝爾曼(Cindy Sherman)幾乎登上評選二十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全部榜單,很少人知道,她無法通過她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。
- James Dyson : 現在已成為英國首富,大家知道他研發第一個產品是吸塵機(指第一個讓他成功的產品)他日以繼夜的花了5年時間,做了5000多次改良(原型),才研發成功,結果全英國及美國都沒有人願意幫他生產及售賣吸塵機,因為不相信能夠賺錢,他曾窮得連房貸都還不起了,家裡還有三個小孩要養,最後只是用他太太的薪水勉強的撐了下來,思索一下最後是甚麼讓他成功呢?
- 李安導演 : 是我們華人的驕傲,他目前是歷史上唯一在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典禮上奪得’最佳導演”的華人,無膚色無種族地被認可,你知道是多艱難的嗎?你可能說,這是這樣,他是天才,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當年他在美國唸完電影,一直在電影圈中作打雜尋找機會,也沒人理會,失業整整6年,僅靠著太太微薄的薪金才勉強的過日子,幸好他沒放棄,最後花了10年時間終於在電影圈打出名堂。
長時間的堅持是很困難的,是甚麼讓他們堅持了下來?就算相信自己是有天份的,又如何在還看不到任何成果時,在挫折中, 在逆境中,在沒有人相信的時候繼續堅持?原來關鍵在於他們對失敗和錯誤的看法不同,他們認為錯誤是一種學習,失敗也不可怕,反而是通往成功的道路;例子:前面放著100條鑰匙,你知道其中之一是能開啟這扇門,當他們試了90條都開不到的時候,就能預測到自己越來越接近成功,這是他們對挫折和失敗的看法,就是成長型思維。
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?
看到這裡,相信你已明白到,成長型思維是如何幫到你的,如果你很少用這模式的話,我建議你,從今天開始在做事時候嘗試用成長型思維的眼光去看問題,同時請避開固定型思維給你的限制,關於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?我有兩個小貼士跟大家分享:
- 把焦點放在過程而非結果:傳統上我們只注重結果,『你考100分,誇你很聰明,考50分,你真的太差勁了』,但其實我們應該更重視做事的過程而非結果,為什麼呢?因為結果是表面的,最重要是要探索背後影響你拿到這分數的因素,如你用過多少種方法?使用甚麼策略?付出了多少努力?當你把焦點放在做事情的過程,你就會積極改善可控的因素,往往因此就培養了很多成功的特質,如習慣地努力、專注、堅持等等;而更重要的是,當我們積極嘗試不同的方法,學習新的、難的東西,腦中的神經元就開始形成新的、更強的連結,一段時間後我們變得更聰明了,慢慢發展出一種能力; 如開車的人比不開車的人更有方向感,的士司機比巴士司機更快找到路等。
- 生活中採用正面的語言,這是對大腦暗示的方法,當大腦接受了正面的訊息,神奇的事就發生了,它會幫你產出積極的行為,那麼該如何在句子中運作正面的語言?請記得這兩點:
a)停止說否定自己的話,把“我辦不到”的消極態度說成“我還可以做什麼?”的正面態度。
例子1 :
“我真的很沒用,這樣簡單也不懂” →→
“為何我會搞不懂?我忽略了甚麼?”
例子2 :
“太難了,我要放棄了”→→
“我想我必須用更多時間及嘗試不同的方法才可克服”
例子3 :
“我不可能做得更好了”→→
“只要我換個方式,我就能做得更好”
b)以『Not Yet 』句子代替否定的句子(Not yet :還沒有)
例子 :
我考級不合格→→
我還未合格
我生意失敗了→→
我生意還沒有成功
看起來好像沒甚麼特別,你別小看它, 美國有一群長期表現不好的學生,如貧民區、原住民,之前連拿筆都不會,結果接受『還沒』訓練一段時間後,竟取得全國能力測驗得分率高達95%的好成績, 因為採用這模式是積極的暗示,等於你告訴小孩,你已在成功目標的道路上了,只是暫時還沒到達,暗示他只要繼續努力,很快就可以成功。一開始你可能會不太習慣,只要習慣了就覺得好用,我真心分享是我使用正面語句後,對我的信心及情緒都有很多幫助,尤其如果你是較悲觀的,記得多使用以上的正面語句技巧,一定能幫到你。